机械荟萃山庄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19|回复: 0

两个美国之主流媒体已死

[复制链接]

2万

主题

2万

帖子

19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97822
发表于 昨天 14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美国政治史上,共和党总统与主流媒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新鲜。里根曾被嘲讽为"演员总统",小布什则被批成"头脑简单的牛仔"。然而,没有哪一位总统像唐纳德·川普那样,遭遇如此密集、持续、且带有强烈敌意的媒体攻击。过去九年间,美国主流媒体对川普的报道几乎从未松口。这种"川普综合症"(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),不仅重塑了政治叙事,也深刻改变了媒体自身的生态与信誉。
2016年大选夜,川普出乎意料地击败希拉里·克林顿。媒体世界在震惊中短暂地停顿了几个小时,那是一次罕见的自我反思:"我们怎么会看走眼?我们是否与美国脱节了?"然而,这段反思期很快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几乎不间断的敌意与否定。媒体对总统保持严厉监督是天职,但监督不等于偏见,更不等于以立场取代事实。这条职业底线,在过去的九年里,被反复冲击。

最近,两位在主流媒体工作多年的资深记者——《华盛顿邮报》前"事实核查员"Glenn Kessler与ABC新闻前资深记者Terry Moran——离开岗位后,先后在自己的Substack平台上公开谈到媒体的立场问题。
Kessler在《华盛顿邮报》工作了27年,以"匹诺曹"评级系统闻名。在离开前,他曾建议报社恢复"读者申诉专员"制度,让一个相对独立的岗位专门监督媒体是否公平报道。
然而,他在文章中直言,《华盛顿邮报》的读者群体主要是自由派,其商业模式也依赖这些自由派读者的订阅收入。
于是,一个"难题"出现了:如何在不流失核心自由派读者的情况下吸引保守派读者?Kessler的回答是:几乎不可能。

他甚至坦率地承认,保守派虽然是一个潜在增长市场,但对自由派占绝对多数的《华盛顿邮报》来说,主动争取保守派读者,等于要冒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。
换句话说,报纸无法真正做到"中立",因为中立会伤害商业利益。这不是孤立的观点,而是主流媒体编辑部中普遍的潜台词——只是极少有人愿意公开说出来。
Moran的表述更加直接。他在评论ABC新闻的文化时写道:"在ABC新闻或其他传统新闻网络里,几乎没有人支持唐纳德·川普。这必然会影响新闻报道。老牌新闻部门听不到全国许多人的声音,因为这些声音根本不存在于新闻编辑部中。"这不仅是立场问题,更是信息源与议题选择的结构性偏差。

Kessler的坦白和Moran的直言,都指向一个核心:新闻公正的危机。
新闻公正(Journalistic Fairness)并不意味着报道必须对各方平均分配篇幅或语气,而是指记者在收集、验证、呈现信息的过程中,应当尽最大努力避免让个人信仰、政治立场或商业利益影响事实的完整呈现。它的核心,是程序上的中立性和方法上的诚实。
经典的新闻伦理学认为,公正包含三个维度:
1.信息的全面性:在同一议题中,尽可能呈现各方有代表性的观点,不刻意省略不利于某一方的事实。
2.事实的独立性:信息的来源和验证必须独立于被报道方,不能依赖单一阵营的叙事框架。
3.立场的自觉克制:记者和编辑应当意识到自己难以完全"无立场",但必须在报道中最大限度地削弱这种倾向,而不是将其包装成"客观真理"。
真正的新闻公正,不是站在正中间平均分配好坏,而是让事实自己站立,即便它会让某一方不舒服。正如美国新闻评论家Walter Lippmann所说:"新闻的使命,不是去安慰某个阵营,而是去照亮公众所处的世界。"

当媒体将"公正"当作营销标签而非职业信条,它就变成了选择性公正。在某些议题中严苛挑剔,在另一些议题中轻描淡写。这不仅背离了新闻的初衷,也让"公正"沦为另一种立场的外衣。
媒体偏见不仅是职业操守的缺陷,还会产生深远的政治与社会后果。第一,这是职业失职。媒体作为民主制度的第四权,必须监督所有掌权者、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信息。当一个机构系统性地偏向某一方时,它就放弃了履行这一职责的资格。第二,这是政治反效果。偏见反而帮了川普。许多原本对他个人和政策都有保留的选民,正是因为厌恶媒体的立场化报道而投票支持他,用选票去惩罚这种垄断叙事。第三,这是信任侵蚀。当主流媒体被大规模视为"不可信"时,公众对制度本身的信任也会动摇,这种破坏是缓慢但致命的。
Kessler的承认也揭示了一个被高层讳莫如深的现实:商业模式会直接塑造新闻立场。
过去,《华盛顿邮报》《纽约时报》凭借全国性影响力和多元受众,能够维持较高的编辑独立性。
但在数字化冲击和订阅制转型的双重压力下,它们越来越依赖核心订阅群体的忠诚度来维持收入。
如果这些核心用户是自由派,那么媒体就会倾向于生产迎合他们立场的内容,避免触犯他们的政治敏感点。
这是一种"受众绑架"——新闻价值被市场逻辑吞噬,公正报道反而成了商业风险。

尤其在当下,美国社会的分裂程度空前加剧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如果主流媒体做不到公正,至少应该坦诚承认自己的立场。
然而,最大的问题是,这些新闻编辑部的人不仅无法做到公正,还拒绝承认自己有偏见。看看美国的几档晚间脱口秀节目就明白了。
CBS、ABC等电视网的Late Night Show,如今几乎成了政治宣传部门的延伸。
过去Jay Leno主持《今夜秀》时,虽然也谈政治,但本质上还是喜剧娱乐;而今天的晚间脱口秀,政治化到几乎沦为单一阵营的扩音器。

成为左倾媒体并不可耻,左派也完全有权拥有自己的宣传阵地——问题在于,他们一边做着高度立场化的内容,一边却自称"独立""公正"。
如果ABC、CBS、NBC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"民主党倾向的宣传媒体",至少公众还能在明白真实定位的前提下去判断他们的内容。
现在的状况,是他们做着党派媒体的事,却假装自己是无偏见的"中立机构",这才是真正伤害信任的地方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,是主流媒体对"事实核查"(Fact Check)的痴迷。
表面上,这是一种严谨求真的新闻态度,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,它在潜意识里带着浓重的道德审判色彩,几乎像是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。
《华盛顿邮报》的"匹诺曹笔记"(Pinocchio Notes)就是典型。他们设计了一整套打分体系,一根鼻子表示"小小的不实",四根鼻子就是"撒谎到极致"。
形式可爱,寓意轻松,但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无可置疑的裁决口吻:我对,你错。这种姿态带有与生俱来的崇高感,仿佛站在历史与真理的制高点,对政治人物乃至公众进行道德宣判。
这种"Fact Check崇拜"本身就带着讽刺意味。你很少看到右派媒体如此系统化地经营"道德裁判所"。右派通常会直接表明立场,和你辩论观点;而左派媒体则更喜欢披上中立与科学的外衣,让一切变成"结论已经确定,只等你承认"。
这在新闻传播的心理效果上,比直接的政治攻击更具杀伤力,因为它既能保持"新闻人"的体面,又能暗中完成立场塑造。

更讽刺的是,当这种核查用于自己人时,标准往往灵活得多。例如,2020年大选期间,有人质疑拜登在演讲中读错地名、逻辑混乱,事实核查的结论是:"不能据此质疑其认知状态",理由是"任何人在长时间讲话中都可能口误"。结尾甚至附带一条"川普也曾读错地名"的注释,成功把一方的核心质疑转化成"双边口误"的小插曲。
这种自我正义感不仅停留在方法论上,还经常体现在一些"令人啼笑皆非"的案例中:
CNN在2020年疫情期间曾做过一次"事实核查",对象是川普说美国正在开发疫苗,并可能在年底前投入使用。CNN当时援引匿名专家的话称:"几乎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,这种说法是危险的虚假承诺。"
结果年底辉瑞和莫德纳的疫苗率先获批,CNN没有为当初的判定道歉,只是默默在网页底部加了一行"更新:疫苗研发已提前完成",像是替自己改试卷分数的老师——错了,但不承认,只是悄悄修正。

CBS的一次国际新闻报道中,委内瑞拉反对派举行抗议,标题是:"混乱爆发,安全部队与示威者冲突",配图是街头的火焰与警察的防暴盾牌。
而当同样的场景发生在美国波特兰时,标题换成了:"抗议者与警方在要求社会正义的集会中相遇",画面换成手举标语、面带微笑的人群。
语言和画面的选择,让同样的事件在观众心中留下完全相反的印象。
这些例子有一个共同点:它们都披着"新闻中立"的外衣,却在叙事框架、细节选择、事实裁定上,将立场深深嵌入报道之中。
对于受众而言,这种包装比赤裸裸的党派宣传更有迷惑性,因为它让人误以为自己接触到的是未经修饰的现实,而实际上,这只是经过精心导演的现实片段。

Kessler和Moran的发声,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内部久已存在的结构性偏见。
遗憾的是,许多人看见了,却依然选择说"这没什么问题"。如果这种态度持续下去,美国新闻业将失去它最宝贵的资本:公众的信任。
真正的问题,是公共机构的中立性是否还值得信任。媒体早已不只是"第四权力",而成为国家认同与价值观之争的战场。
记者也早已不是社会的一面镜子,而是主动投身战场的"意识形态突击队"。问题来了:为何美国的学校、主流媒体、文化机构几乎清一色左倾?这真的是川普惹的祸,还是某种更深层的体制漂移?
乔治·奥威尔说:"在欺骗盛行的时代,说出真相就是一种革命行为。"当真相与立场难以分辨,当新闻与宣传在同一版面共存,我们还能相信谁在说真话?

自媒体兴起、川普强势回归,重拾常识,美国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。根据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,截至2025年9月,仅有28%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对主流媒体“非常信任”或“有些信任”,这已是连续多年创下历史新低。这个数字甚至连三成都不到,意味着七成美国人已将主流媒体视为不可靠的信息来源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党派分歧进一步放大这一危机:共和党支持者中仅有8%信任主流媒体,无党派人士为27%,而民主党支持者虽高达51%,但也仅勉强过半。相比之下,1970年代,美国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曾高达70%,那时新闻被视为“第四权力”,是民主社会的守护者。如今的急剧下滑,不仅反映了媒体生态的崩坏,更暴露了主流媒体长期依赖假新闻和政治偏见“洗脑”民众的本质。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人觉醒,其“好日子”确实到头了。

回溯历史,这一信任崩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。盖洛普的长期追踪数据显示,媒体信任度在1998-1999年达到峰值55%,随后开始缓慢下滑,但从2016年大选后加速崩落。进入2020年代,尤其在COVID-19疫情和2024年总统选举期间,信任度直线坠落。2023年至2025年的三年平均值,仅有28%的成年人持积极态度,而无信任者占比高达36%。年龄代际差异也十分明显:65岁以上老人中,43%仍信任媒体,而年轻一代如Z世代和千禧一代,信任度不足20%,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独立来源获取信息。这一代际鸿沟,源于互联网的崛起,从单一的电视报纸时代,到如今碎片化的数字生态,民众不再被动接受“官方叙事”,而是能实时验证事实。

信任度暴跌的根源,离不开主流媒体的系统性问题。
首先,政治偏见和“议程设置”是最常见的指控。路透社研究所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,67%的不信任者认为媒体充斥着偏见、扭曲和隐藏议程。在美国,这一点尤为突出:主流媒体如CNN、MSNBC和纽约时报,常被指责为“左派喉舌”,在报道中选择性忽略不利事实,或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制造恐慌。政治极化进一步放大这一问题,皮尤研究中心指出,近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认为媒体加剧了党派对立。民主党支持者的信任虽较高,但从2018年的76%峰值跌至如今的51%,也显示出连“铁杆粉丝”都在动摇。
其次,假新闻的泛滥已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民众越来越意识到,主流媒体并非“真相守护者”,而是假新闻的温床和传播者。
举几个触目惊心的例子,便能窥见一斑。这些假新闻大多源于主流左倾媒体对川普阵营的蓄意造谣、攻击和污蔑,旨在通过扭曲事实瓦解其支持基础。早在2016年大选期间,“通俄门”阴谋论就被CNN、MSNBC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大肆炒作长达两年多,他们声称川普竞选团队与俄罗斯政府勾结干预选举,制造出无数耸人听闻的头条,甚至推动特别检察官穆勒调查。但2019年穆勒报告最终证实无任何勾结证据,这场“通俄骗局”彻底崩盘,却已严重损害川普的声誉。
同年,夏洛茨维尔事件中,川普称“双方都有很好的人”,主流媒体立即扭曲为他赞美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分子,CNN和华盛顿邮报反复播放剪辑视频,引发全国抗议浪潮;事实是完整视频显示川普明确谴责了极端分子,但媒体的片面报道已将他塑造成种族主义者。2019年科文顿天主教高中生事件更是一出典型闹剧:一名学生尼克·桑德曼面对原住民老人时被媒体如CNN污蔑为“白人特权种族主义者”,配以误导性视频指责他们挑衅;后续全视频曝光显示学生们是被围堵的受害者,该生最终胜诉CNN赔偿2.5亿美元。
进入2020年,COVID-19疫情期间,媒体对川普的攻击一再升级。川普在记者会上提到“消毒剂”内部使用可能性(如光线或注射),ABC新闻和NBC立即头条宣称他“建议注射漂白剂自杀”,制造出荒谬的“川普要民众喝消毒水”叙事,引发全球嘲笑;实际录音显示他是在探讨科学可能性,但媒体的恶意剪辑已将他妖魔化为无知杀手。
2024年选举周期,这些把戏愈演愈烈:川普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开玩笑说“第一天当独裁者”,指仅限边境和能源政策,但CNN和MSNBC大肆渲染为“川普公开承认独裁野心”,配合AI生成的假视频散布“他将终身执政”的谣言,影响了数百万选民认知。甚至在2024年7月川普遇刺后,纽约时报和Politico暗示事件是“自导自演的宣传秀”,未经证据即转载匿名来源的阴谋论,加剧社会分裂。

2025年川普重返白宫后,攻击未止:Politico虚假报道川普政府“考虑解除对俄罗斯能源资产的制裁,包括北溪管道”,旨在重燃“亲俄”指控;AP新闻则歪曲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的言论,称川普与普京是“非常好的朋友”,这些谣传迅速被辟谣,却已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。这些案例并非孤例,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研究显示,“老媒体”传播误信息的比例并不亚于社交平台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这些主流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广告收入,常常牺牲事实准确性,而这正是“假新闻”赖以生存的土壤,尤其针对川普阵营的系统性污蔑,已成为左派政治工具的核心。

这种信任危机的影响,远超媒体自身,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首先,它加剧了政治极化:共和党人视主流媒体为“敌人”,转向保守派平台如Newsmax或OANN,导致信息茧房效应。
其次,整体新闻消费兴趣下降,VOA报道显示,美国人跨党派对新闻的热情都在减退。这不仅削弱了公共话语的质量,还威胁民主进程:当民众不信任媒体时,选举中的假新闻更容易泛滥,2024年大选便是活生生的教训。
对于左派势力而言,这更是致命打击。长期以来,主流媒体充当了民主党及其盟友的“宣传机器”,通过假新闻“洗脑”中产阶级和年轻人。但如今,连民主党内部的信任都岌岌可危,51%的数字虽高于平均,但已从历史高点腰斩。
当民众醒悟到这些媒体的“左倾叙事”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工具时,其影响力将土崩瓦解。盖洛普分析师直言:“信任的持续下降,已成为媒体行业的系统性危机。”
展望未来,美国主流媒体的“末日”已近在眼前。年轻一代的崛起和AI工具的普及,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,他们更善于辨别假新闻,平均能识别75%的虚假政治标题。
要重获信任,媒体需从根源上改革:摒弃偏见、加强事实核查,并透明披露资金来源。但鉴于其深陷商业和政治泥沼,这似乎遥遥无期。
最终,当28%成为新常态,主流媒体将从“第四权力”沦为“第五轮子”,而美国社会或将迎来一个更碎片化、但也更清醒的信息时代。

这几天,BBC(英国广播公司)新闻造假事件沸沸扬扬,引起人们普遍关注。
在这起造假事件暴露之前,许多人相信川普公开煽动2021年1月6日的美国国会大厦骚乱事件。在BBC播放的新闻视频中,川普向支持者大声呼吁:“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,我会与你们同在。我们战斗,我们全力以赴地战斗。”
人们普遍认为,正是川普的号召,导致支持者对国会大厦的围攻。
若不是BBC一份内部备忘录的流出,谁知道这个新闻视频竟是BBC通过剪辑手段炮制的假新闻。

《每日电讯报》11月5日报道说,一份内部举报备忘录披露,BBC涉嫌篡改川普在2021年1月6日在野时的演讲视频,使其看起来似乎在煽动当日的国会山骚乱。
文件重点指证了一段在去年美国大选前一周,即10月28日于BBC《全景》栏目中播出的视频。
这个视频基于川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内容剪辑而成。节目中,川普看似说道:“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,我会和你们在一起,我们要战斗。我们要拼死战斗,如果你们不拼死战斗,你们的国家就保不住了。”随后画面直接切至民众游行至国会大厦的场景,未向观众说明这些画面其实经过剪辑和顺序调整。
然而,在原始演讲中,川普最初说的是:“我们将走下去,我会和你们一起……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,去为勇敢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加油助威,以和平而爱国的方式让你们的呼声被听见。”
直到演讲进行约54分钟、谈及选举舞弊问题时,他才表示:“我们要拼死战斗,如果你们不拼死战斗,你们的国家就保不住了。”
川普原本呼吁支持者以和平的方式去抗争,通过BBC的“巧妙”剪辑,明显给人以煽动暴力的印象。
BBC在去年美国大选前一周播出这个以假乱真的视频,可见用心之险恶。川普在社交媒体上怒斥:“这些人试图篡改选举结果!”
白宫发言人卡罗琳·莱维特在受访时表示,BBC这段蓄意造假、选择性剪辑的视频再次证明,他们是一家彻头彻尾、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媒体。她还称,BBC一直散布有关川普行为的谎言。
因为这起新闻造假事件,11月9日,BBC总裁蒂姆·戴维与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黛博拉·特内斯在11月9日双双辞职;
11月10日,BBC主席萨米尔·沙赫就美国总统川普视频争议一事公开道歉。

《每日电讯报》调查记者戈登·雷纳还指出,BC内部备忘录还显示,BBC阿拉伯语新闻部门在加沙战争报道中刻意淡化以色列的伤亡,却渲染哈马斯关于加沙死亡人数,常常给哈马斯的声明以大量篇幅,未经核实就播出反以指控。
多名反犹人士反复被BBC反复邀请出境谴责咒骂以色列。其中一人在节目中说:“应该像希特勒那样烧死犹太人”。
撰写这份备忘录的BBC标准委员会顾问迈克尔.普雷斯科特称,BBC阿拉伯语频道帮助哈马斯向全世界散布谎言。
以哈冲突初期,BBC就发出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---巴勒斯坦官员称,以色列空袭加沙一家医院,造成数百人死亡。而所谓的“巴勒斯坦官员”其实不是巴勒斯坦官员,而是哈马斯发言人。
几个小时后,在确凿的证据面前,真相浮出水面,这所医院并不是以色列轰炸,而是伊斯兰圣战组织发射的火箭造成的。
2024年4月和6月,BBC发表两篇报道,内容是在加沙的纳赛尔医院和希法医院发现了乱葬岗。报道以种种暗示,指责以色列军队在撤离之前,把杀死的加沙人尸体埋在了这两个地方。文章中还提到了所谓的战争罪行证据,包括发现一些尸体双手遭捆绑,头部有枪伤。但BBC内部备忘录却指出,这些乱葬岗是巴勒斯坦人自己挖掘的,埋葬在那里的人,在以色列地面部队抵达之前就已经被杀害。
迈克尔.普雷斯科特指出,BBC的偏见不只存在于以色列议题。在性别、移民、脱欧等问题上,也常被指立场失衡。但BBC却把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视为“政治正确”。为了捍卫“政治正确”,宁可无视事实真相,甚至公然说谎。

撒谎的并不只是BBC一家媒体。在攻击希伯来--基督教保守主义价值观方面,欧美主流媒体可以说是异曲同工。
学者杨大巍先生称,如果把欧洲其它主流媒体和BBC的新闻稿对调播放,普通观众恐怕看不出区别。两者的语气、词汇、节奏几乎一致,连措辞中的道德姿态都如出一辙。再把纽约时报、华盛顿邮报一并放入,你会发现这些媒体几乎可以互换标题和图片,而不影响任何逻辑连贯性。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“全球左翼叙事矩阵”。为了达到目的,不惜捏造谎言。
新闻本是真相的守护者,而今却成了谎言的制造者。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白左操控了媒体的权力。如有人所说的那样,任何被左派碰触的事物,最终都会毁掉。
即使BBC炮制假新闻的伎俩被揭穿,英国白左政府依然对BBC大加赞扬,称其为“英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指路明灯”,并驳斥了有关其存在制度性偏见的说法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机械荟萃山庄 ( 辽ICP备16011317号-1 )

GMT+8, 2025-11-16 17:40 , Processed in 0.104323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