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荟萃山庄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062|回复: 4

陈伯雄:中华民族“轻视技术和科学”的文化传统

[复制链接]

2万

主题

2万

帖子

17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74212
发表于 2016-10-24 09:58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典型的例如专利法规。在1626年,英国就颁布了专利法,以保护知识产权,鼓励科技进步。200年之后,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也颁布了专利法,日本较晚,在1885年。我们呢?1985年,晚了日本100年,晚了英国360年!所以,在西方国家,抄袭仿冒的结果是倾家荡产,在我们这里,抄袭仿冒则是赚钱的手段。从小学的作业就开始抄袭,一直延续到博士论文。这就是“文化传统”呀。
大家知道《中国的科学与文明》(即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),是目前唯一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书,其作者不是中国人,是英国人。1992年,英国女王更授予这位作者英国国家的最高荣誉“荣誉同伴者”头衔。
这位李约瑟(Joseph Needham)先生很传奇的,在1941年,被任命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-中科学合作馆馆长,并有参赞的头衔。因为前述的孤岛现象,那个时代普通的西方人对中国有更多偏见,认为中国是个落后的不文明国家,对科技,对人类文明没有贡献。由于是外交官,李约瑟在中国可以四处游历、考察。他先后出行11次,到过敦煌,都江堰等地,结果让他很吃惊: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原来如此辉煌灿烂,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别的国家。在中国的经历影响了李约瑟,以至于使他“除了写一本中国文化的科学、技术、医学的史著以外,心中别无他求”。
此后,李约瑟编写了7卷本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,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。在1954年出版的第一卷序言中他问道:“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,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……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,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……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,其阻碍因素是什么”?
这就是著名的“李约瑟谜题”,李约瑟研究所现任所长古克礼教授,提出了一个新的“李约瑟谜题”:现在中国正在变得富有和强盛,中国新的社会组织是否有利于科学和技术创新呢?
这些个谜题有不同的答案,谜题所说的现象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不幸。直到目前,我们中国社会仍然把技术工人、甚至高级技工放在较低的位置;可在英国,收入最高的前几类人,就有“管道工”技术工人。
笔者以为,中国的技术史并没有由中国的学者自己来整理和著作,这也是李约瑟谜题的一个解题因素吧?我们中国人从来也没真正重视过科学、技术。不幸的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的中国,并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、包括您和我的**里。
做官才是“有出息”,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,所以大家喜欢考公务员,而不是考技术工人。这一切历史和现状,决定了我们中国的软件技术现状。直到2015年5月,中央政府才想起来大声疾呼: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,形成“崇尚一技之长、不唯学历凭能力”的良好氛围。
任何技术的进展是不能凭空产生的,一个国家的软件技术同样必须是在整体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,这个基础中也包括大量的技术工人,第一线的工程师的状态。因为我们的技术基础比较差,软件研发则不得不跟在洋人的后面。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软件工程方面的著作,几乎都是洋人写的。这也是中国自己的CAD软件许多年来举步维艰,难以超越的原因。
有例外,例如两弹和一星,就是典型的“基于科学的技术”。假如政府真的想做这件事,倾举国之力,就一定能实现,这也是我们中国特色。
因为对科学的轻视,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基本技术知识也就很欠缺。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:在上海工作期间,公司员工某甲新买了辆车,开在路上,在等红灯的时候旁边的车子上的人告诉他,你前轮没气了。某甲勉强开车靠边,然后给我公司的另一位员工某乙电话,
甲:我在xxx路和xxx路附近,你知道最近的修车店在哪里?
乙:出什么事了?
甲:车胎瘪了。
乙:那你自己换上备胎就可以了。
甲:我没有备胎呀?
乙:你看看你的后备箱
甲:(打开后备箱,翻看)嘿嘿,真有一个... 可是怎么换呢?
乙:笨蛋!在原地别动,等我过去。
各位,这可不是小品,是真实的事情。某甲是我公司很好的一位程序设计工程师,而某乙是一位很好的研发管理工程师,他们都是我的好友。有趣的是,这两个人其实都是机械设计专业毕业。专业与不专业,科学与不科学,这是个例子。
这个效果当然来自于中国的教育特色,即:只传授科学知识,很少讲科学精神、几乎不教科学方法。于是,因为缺少方法,就只能死记硬背,而无法触类旁通。
这类知识欠缺在Inventor的使用者中也相当普遍,笔者在十年前培训中强调的要点,至今仍有许多人完全不明白。当然这与Inventor自身的说明编写不良有关,也与我们中国的企业不重视科技培训有关。
1883年,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《科学》杂志上撰文,有几句话涉及到我们中国:“我时常被问及,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,为了应用科学,科学本身必须存在,如停止科学的进步,只留意其应用,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,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,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,却从未追问过原理,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。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,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,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,甚至物理学。因为没有寻根问底,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。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”。
是事实,火药确实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,然后在兵器方面随之产生了最简单的火绳枪。从洋人研究出燧发枪开始,我们就逐渐跟不上了,更谈不上因此会有的化学和物理学科学。
笔者认为,美国科学家罗兰,这个“外人”对我们中国的不重视科学的评价还是所言不虚。这可能真的是我们中花民族的一个特色?所以我们可不能满足于“只知其然”,而要争取“知其所以然”。在Inventor的使用中,同样要知道其规则,也要知道其潜规则。我们中国人对待科学的一般态度是:这东西没有啥用,琢磨它干啥?所以各种各样的大师,说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,会有很多人相信。很少有人去用科学方法去鉴别一下: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?这东西是不是有道理?这种愚昧的状态,就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。
基于科学的技术,才是会继续成长的技术。
例如:一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曾经告诉我们:“肝阳上亢的标志之一是脸色较红,比一般人更红”。类似的情况下西医则给出某项化验指标的正常范围和当前的值。前者确实是是经验技术,但是别人不能了解到底怎样才算“太红”,后者才是科学,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结果。也许,这就是中医这个古老而有效的中华民族的技术成果,至今难以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吧?
例如:一群理科生在讨论水滴从高处落在后的加速度,会不会砸死人等。突然有个人来了句,你们没有淋过雨吗?于是,这个可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讨论,就被扼杀了,而说最后这句话的人,却沾沾自喜。
例如:某网友问“倒角怎么阵列”?我会从基于特征的特征这个角度去解释原理,然后说这是不该有的需求。可有许多网友会不满:你直接说结果就好了,那些分析没啥用的。于是,圆角不能阵列的事情,他们就仍然不明白。
最后,有一个令人心痛的对比:
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基础理论,是中国人吴仲华在50年代创立三元流动的方程(可能知道的人不多)。当时吴仲华是在英国做研究工作,按照他这个理论设计并产生了著名的斯贝发动机。吴仲华被誉为“斯贝发动机之父”,现代喷气发动机仍然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。
1954年,吴仲华不顾英国的挽留,选择了回国。1958年反右他受到了重点批判,被认为思想右倾;1964年“四清运动”中,吴仲华再次被打倒;1966年文革爆发后,则被关进牛棚接受改造。他回到中国,其高超的理论和经验,并没有对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起多少作用。
后来我们从英国进口一批飞机发动机,有质量问题,向英国厂家提出交涉,英方不承认质量问题。聶荣臻元帅从五七干校找到吴仲华,派他到英国罗-罗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交涉。英方的谈判代表知道是吴仲华到了,首席代表就起立,并叫全体代表也站起来,向吴仲华致敬说:“你是我老师的老师”。谈判由此顺利进行,将发动机全部換新。
同一个人,在英国成为权威和大师,然后回到中国,却几乎成为阶下囚,典型至极。
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要迎接“德(Democracy)先生”以来,我们中国的人对“科学”的这个态度其实没有明显的改变。也许,这就是李约瑟谜题的“解”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155

帖子

2379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379
发表于 2016-10-24 11:2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哈哈,德先生和赛先生离我们还远。郎朗爱狗--这些都是奇技淫巧,统治者不关心这些,士大夫也在维护这个统,剩下的屁民辈辈也就是为饥饿操劳。偶尔有个聪明人也就是“学而优则仕”也进了那个统。
当下,都为钱,谁出钱做那劳什子,也不见得立竿见影。  看看几代女人择偶条件,就看出风向标。
     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7

主题

345

帖子

6160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160
发表于 2016-10-24 12:3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
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要迎接“德(Democracy)先生”以来,我们中国的人对“科学”的这个态度其实没有明显的改变。也许,这就是李约瑟谜题的“解”?

感觉最后一句应该将。迎接德先生。改为赛先生,才合乎逻辑吧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9

主题

322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2438
发表于 2016-10-24 12:36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事,还得真的要zf管,舆论导向,专利审查,标准建设等等与技术和产品相关的,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源去管
技术边界是一种工具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71

帖子

2214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214
发表于 2016-10-24 19:34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来八爷说的是吴仲华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机械荟萃山庄 ( 辽ICP备16011317号-1 )

GMT+8, 2024-11-20 02:44 , Processed in 0.223154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